服务热线:18156506577
电商资讯
电商资讯
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> 电商资讯 > 电商资讯 >

乡村振兴,少了不这一股“新时尚”

发布日期:2020-08-21  浏览次数:0

       乡村振兴,依旧是一个热词。

 

       如何围绕土地,理清承载于其上的生产结构及社会关系,释放农村的活力,则是乡村振兴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。

 

       以前“养工一年,用在农忙”,农村经济自经自足,男耕女织,所有农村人力都集中在自家的田地上,日出而作,日入而息。除了那些天灾人祸频繁的特殊年份,一般情况下,这些家庭农场不仅养活了一家人,且也能尽交租纳税之责。

 

       哪怕是人口一再增加,随着土地作物结构的调整,如变单一水稻为水稻、油菜的混种;种子的不断改良,人力肥力的增大投入,单位面积的产量也得提升,新增人口的口粮不成问题。人与地,始终紧紧联系在一起,共生一体。

 

       在中国农村,这种土地与人们的紧密关系,是社会稳定的根源,从中也演变出一种人与地的特殊情感。正确理解这一层人地关系,显然不仅是乡村振兴的起点,也是乡村振兴的归宿。

农民在田中唱戏

 

       然而,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,沿海城市的发展,广大农民尝到了打工致富的甜头后,一切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。大量农田,不是由留守老人照看,就是找人代种,甚至是直接不管。在这些庄稼人眼里,种田一年,无论如何也比不上打工“来钱快”。

 

       这种转变,给农村也带来了明显的改变。农民工赚了钱不断寄回去,除了维持家用及孩子教育,也有大量的结余。利用这些资本,左邻右舍争相盖起了两层三层的楼房,告别世代居住的土砖屋。于是走出去,通过各种关系去城市打工,便成了农村的趋势,一直持续至今。

 

       或许有人会认为,一些农村的田地出现荒芜,说明价值丧失了,没有钱途了。

 

       首先,这种担忧十分自然。毕竟人是趋利动物,当打工的收入远远超过了种田的收成,放弃耕种是正确的选择。于是,我们看到了,从更早一辈农民工农闲时外出务工,农忙时回村“双抢”,到年轻一代常年在外,不问农事,成了荒废种田手艺的所谓“农后代”,这一群人宁愿在外漂流,也不愿回到贫困的村里,哪里还会想到村中留给自己的“口粮田”。

 

       不过,这些又属过去式了。

 

       随着时间推移,城乡一体化的持续深化,突而又令人有一种“三十年河东,四十年河西”的无尽感叹。你看看,现在乡村振兴热潮下,各地惠农助农政策不断出台,整合特色资源不断增加,产业化发展不再是“空头支票”,农民的生活有了奔头。

 

       资本下沉,资源下沉,农村土地越来越值钱了,农村户口变成了香饽饽,那些落户城市的农村人,再想迁户口回乡,可能是比什么都难。

 

       这种趋势自然令人期待。振兴乡村,不仅仅是一件发展战略的事儿,更事关普通百姓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。而一切的根源,或者乡村振兴的切入点,还是在于如何认识土地,以及如何拓展土地的价值。

 

       从传统到近代,人地和谐,衣食无忧,主要还是取决于家庭小农场的人力高度优化利用。男人种田,女人忙些其他副业补贴家用,农忙双抢忙不赢时,老人小孩一齐上,总之所有人力都得到了充分利用。哪怕是单位劳动的生产报酬下降,也不影响,相反那些想大投入,搞规模化生产的大多赔钱。

 

       近些年来,广大农村确实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。在以前你可能无法想象,县长们怎么会来到田间地头,使出十八般武艺,当起了带货直播,“现摘现吃新鲜水果”,或者展示当地有特色的农产品。
 


 

       纵观这些,振兴乡村的成功,一定在于一切从实际出发,不能想当然地脱离了中国乡村******的实际:基于传统农耕文明的以家庭为单位的组织结构,这也是当前实现农业现代化,推进“大农业”的出发点,两者并不矛盾。

 

       乡村经济发展,应该要将家庭农场有机镶嵌于现代化农业经营,让农民成为真正的主角,实现和谐共存,相互促进,否则“最后的一公里”会继续成为乡村振兴的******困境。

 

       当然,与过去不同的是,如何释放农村人力资源价值,更要用好本土人才,吸引更多有学识有想法的新一代农民回乡创业,吸引更多的本乡大学生、社会能人回乡发展,在农村广阔的天地中大显身手,让人生理想在肥沃的土壤中生根发芽,成为一股“新时尚”。

 

       乡村振兴,就在于有这一股“新时尚”。


Copyright 2018 © laecps.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8004400号-1

营业执照:91341122MA2RF22EXU 网站技术:烨炫网络

皖公网安备 34112202000180号